■本報記者 顧泳
  前不久,楊永康回到家鄉馬來西亞探親。朋友聚會時,有人羡慕,“能實現幼時的醫生夢,阿康你真是個幸運的人!”有人打趣,“怎麼樣,後悔當年去中國的選擇嗎?”楊永康認認真真地回答:13年前的那個抉擇,如今看來,正是自己夢想開始的地方。
  楊永康的醫生夢,可謂幾經周折:少年時代想著治病救人,卻不料升學考試未能順遂人願;輾轉來到中國,勤奮刻苦讀出醫科,卻因國籍問題,遲遲未能取得行醫執照。直至今年春天,國家衛生計生委批准,楊永康這樣的外籍人士,終於有資格獲取執業醫師資格證,成為一名合格醫生。
  如今,這名獻血多達100多次的馬來“熱血小伙子”,已經在東方醫院獨立坐門診、獨立開刀,還多了一群“粉絲”病人……
  在他鄉,醫生夢圓
  2009年,楊永康作為醫學畢業生,來到東方醫院上班,披上了夢寐以求的白大褂。
  沒多久,同事們便發現,這個讀了兩個本科的馬來西亞小伙子,有些與眾不同。到了下班時間,別人巴不得早點回家休息,他卻遲遲不肯走,守在急診間,等著開刀的機會。普外科主治醫師高瑋說,“楊永康對醫生職業的執著,出乎常人的想象。”
  因為總是沒日沒夜粘在醫院,楊永康很快得了個綽號——“總住院”。在醫院里,“總住院”本指值班“大管家”,凡遇到緊急狀況,負責協調、處理;同事們將“總住院”的綽號送給楊永康,他還笑著回應,這個綽號挺不錯!
  每月三千多元收入,除去房租兩千多,所剩無幾。許多人眼裡重要的生活性價比,在楊永康看來,卻沒那麼要緊。他租住的小屋,就在東方醫院旁邊的商城路,為的是一有事就能來,多開幾台刀、多上幾次陣,多些磨練學習的機會。每天早晨不到7時半趕到醫院,回到家已是披星戴月,楊永康直言:對上海城市的印象,就是往返路上看到的東方明珠電視塔,直直地指向天空,挺漂亮。
  然而,再繁忙的工作,仍掩蓋不了內心絲絲失落:由於是外籍身份,楊永康遲遲未能拿到行醫執照,眼看一起進來的同學,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他難免迷茫、惆悵,“我從馬來西亞走到上海,從生物醫學跳到臨床醫學,冥冥之中,好像都在鼓勵我堅持學醫,至於其他的,應該總有辦法解決的吧。”
  功夫不負有心人,畢業5個年頭之後,楊永康終於盼來了這一刻。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的那天,他特意拍了張證件特寫,發到微信朋友圈……心心念念廿餘載的醫生夢,終成了真。
  手術室,捕獲愛情
  楊永康說,他最要感激的人,是普外科尤天庚老師。
  在東方醫院,普外科護士長李陵君說,老尤與小楊,這對師徒搭檔像是絕配,他們都溫文爾雅,對病人極為耐心,從不抱怨苦與累。楊永康從拉鉤做起,直至當尤老師助手,一點點看著外科醫生如何手到病除,感慨道,“即便站了一天累得快趴下,成就感卻滿得溢出來。”
  就是在一方手術臺上,楊永康收穫了技術,更收穫了愛情。
  比他小9歲的張銀艷,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姑娘,文雅,有些慢熱。小張從外科護士轉到手術室當護士,敬業與細心的表現,很快得到醫生贊許。無影燈下,楊永康漸漸發覺,眼前的護士女孩像盞明燈一樣,點亮他內心的某個角落。隨後,下班的時間,他會買東西送她吃、叮嚀她路上要小心……
  “我很感激我太太和她的家人。”楊永康知道,從物質上而言,自己並非很理想的結婚人選。沒房、沒車、結婚時連執業醫師資格證也沒、“四金”更是沒著沒落……可就是單純而有愛心的好品質、執著而有鑽勁的好精神,俘獲了姑娘與家人的芳心。
  如今,兩人將小家安在金橋,離丈母娘家只有“一碗湯”的距離,方便照顧彼此。身為住院醫師的楊永康,也在生活穩定之時,逐漸形成自己的診療強項——開闌尾。
  開闌尾,大牛醫生看來,是最常見的外科手術,楊永康卻能在其中鑽研出道道。怎樣讓傳統手術的切口小點、再小點?他在師傅的經驗下,自己不斷探索,從切口3釐米可以縮小到2釐米、1.5釐米乃至更小,“腹腔鏡雖很普及,但畢竟費用高,許多老百姓不捨得花錢開闌尾,能把闌尾手術做得更完美,也是造福於病人。”
  積累了超過150例的闌尾手術經驗,楊永康在病人中,已漸收穫小口碑。“介個小醫生人老客氣的,刀開得也來賽!”由於醫院本地病人多,他還學會了幾句洋涇浜上海話,拉近病人距離,“儂今朝有啥不適宜伐?”也有病人認出他來,“這不是習近平總書記接見的馬來西亞籍醫生嗎”、“就是他,捐獻乾細胞救活了安徽小男孩”……楊永康總是用笑臉回應,心底裡,他始終認為:獻血與當醫生,有著差不多的性質,幫助他人恢復健康,實現自我價值的升華。
  做醫生,期許無限
  一個月前,張銀艷誕下寶貝女兒。對於女兒的未來,楊永康秉承馬來西亞家庭的傳統,今後讓孩子自己做主,只是爸爸媽媽教給他的那句話,依舊會傳給女兒,“幫助別人,便會收穫福報。”
  初為人父的楊永康,大清早出門,不定時到家,“勞碌一天,看看女兒憨態可掬的睡姿,什麼壓力都釋然了。”談到壓力,楊永康坦言,在中國當醫生,感覺比在馬來西亞壓力大得多。入鄉隨俗的規矩,曾令他摸不到頭腦。普外科胃腸道腫瘤病人並不少見,“老師告誡我們的第一句話是,千萬別直接告訴病人罹患腫瘤; 可在我們家鄉,讓病人知情才是必須的。”至於醫患關係,也曾一度讓他接受不了:家鄉的醫生地位很高,聽到是醫生都很客氣;這裡,病人惱火了,有時還會打醫生。楊永康也曾無辜地被打,事後仍搞不清原因是何。他安慰自己,畢竟大多數病人很好,很感恩醫生,足矣。
  夢想,源於家鄉,起步於上海。去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馬經濟峰會,談及兩國友誼時,特別提及,“我們不會忘記,馬來西亞華人楊永康捐獻造血乾細胞,成功輓救孩子生命……”在家鄉的親朋好友看到視頻,紛紛發來祝福,爸爸媽媽、指引楊永康從醫的舅公,都為他取得今日成就而驕傲。
  夢想,才剛鋪展開來。老師尤天庚去援滇了,楊永康也很嚮往。每每看到電視畫面上缺醫少藥的鏡頭、病人渴求的眼神,他總覺得,遠方似乎正在召喚他。“現在政策還不允許外籍醫生支援,或許以後會有機會。”援滇、援疆,甚至去當一名無國界醫生……到最困難、最需要的地方去,更可以體現醫者的價值。他補充,“當然,前提是孩子再大點,太太同意我去。”
  幾年的快節奏、強壓力醫生生活,並未改變楊永康慢條斯理、極有耐心的個性,他一字一字說著,“還有許多技術要學,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原標題:楊永康:上海是我夢開始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s97zshq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