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光住戶開啟定向強聲擴音系統對抗“廣場高分貝”。
  昨天,鹿城區環保局監測站工作人員對市區新國光住戶花26萬元安裝的遠程定向強聲擴音系統開展噪聲檢測。當天下午,鹿城區委宣傳部也就此召開情況通報會。鹿城區委宣傳部文化科相關負責人稱,住戶作為廣場舞噪音的受害方,其心情可以理解,但不提倡採用“以噪制噪”這種易於激化矛盾的方式。
  記者就此事採訪新國光業委會相關人員與松台廣場上的一些舞者與路人。新國光一些業主表示,“以噪制噪”引起爭議在意料之中,這麼做只是希望這個問題能引起有關部門重視。舞者則認為,廣場舞是老年人豐富業餘生活的重要方式。對此,不少路人說,“廣場舞”有利有弊,但業主採取這種方式進行對抗,不利於問題解決。
  前天,新國光商住廣場C幢4樓平臺上的遠程定向強聲擴音系統,第一次朝對面的松台廣場方向“開炮”,本報對此進行了報道,各大網站紛紛轉載。
  環保監測:定向音響分貝接近100
  “什麼聲音啊,這麼吵?”昨天下午3時,一名路過市區松台廣場的市民捂著耳朵叫了起來。
  一名自稱在新國光物業上班的工作人員當時正在操控這套系統,他說,“只要廣場舞一放音樂,我們也跟著放,內容主要是警報聲和一些嗩吶類的音樂。”
  新國光業委會負責人說,如果接下來廣場舞照跳,定向音響就照播。“我們不是要擾亂社會環境,這麼做都是為了周圍的市民尤其是學生能夠有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市民金先生說:“我今年快80歲啦,每天下午路過松台廣場,沒覺得(廣場舞)有多吵啊,可聽到這玩意兒(定向強聲擴音系統)頭很疼。”許多在廣場休息的市民紛紛表示,這套系統說是“定向”,但其實整個廣場都被噪聲覆蓋,讓人很不舒服。
  對於新國光業主的反擊,一些參與廣場舞的市民表示“很委屈”。跳廣場舞的黃女士說,他們儘量使場地遠離居民樓,實在不行就將音響背過去。“我還自掏腰包,花800元買了個調音設備,有些男高音唱響了,我們就把音響聲音調低。這麼做,都是為了儘量不驚擾到周圍的住戶。”
  昨天,鹿城區環保局監測站現場工作人員站在新國光商住廣場對面,用噪聲振動測量儀器對業主的遠程定向強聲擴音系統進行兩次檢測,數據分別為93分貝與93.9分貝,嚴重超過聲環境質量標準規定的、在2類聲環境功能區(指以商業金融、集市貿易,或居住、商業、工業混雜為主要功能)所要求的白天60分貝、夜間50分貝的標準。監測人員稱,相比廣場舞,這種噪聲對人體的健康影響要大得多。
  相關部門:考慮出台“曝光制度”
  昨天下午2時召開的情況通報會上,鹿城區委宣傳部文化科相關負責人柯胡斌說,全區目前900多個文化團隊中,登記的有332個。“進行團隊登記便於我們更好地管理,但社區中,確實還有很多小團隊(難以管理)。”
  1月21日,鹿城區正式出台《廣場文化活動公約》,該《公約》對廣場文化活動的場地、時長、時段、音量等都做了規定,如要求時間應控制在2小時之內,建議在每日7時至12時、14時至21時之間開展,特殊時期應暫停活動,白天、夜間分貝分別不宜超過60分貝、45分貝等。
  柯胡斌介紹,《公約》出台後半個月內,監督辦公室接到的投訴電話(0577-55566591)每天都有7個,近一個月來每天降至1個左右;從區域來看,馬鞍池一帶尤其明顯。“重覆投訴的情況少了,這說明《公約》作為一種導向性標準,已經起到了初步成效。”同時,柯胡斌表示,廣場舞問題作為全國性的難題,僅靠一兩個部門遠遠不夠,需要多方配合,做到堵疏結合。
  鹿城區委宣傳部文化科有關人員透露,下一步會考慮出台“曝光制度”,對於市民投訴量大的文化團隊,會在媒體上予以曝光。
  溫州民間智庫理事歐陽後增接受採訪時表示,針對噪聲污染,公安、行政執法、環保等部門應聯合執法管理,公園管理處和物業以及相關街道社區也應及時介入,參與監督。
  “廣場舞本身是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後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處理得當便是風景,過度了就會產生矛盾。我建議,對廣場舞應限音量、限時段、限區域、限設備,並且進行物理減噪,避免問題升級。”歐陽後增說,業主的“音炮對抗”確實有些過激了,但其背後反映的是一種現代城市“文明病”。“既然是‘社會病’,就需要‘潤滑油’。”
  讀者建議:跳廣場舞何不試試無線耳麥?
  新國光業主購置“音波武器”向廣場舞大媽喊話,在網絡引起熱議,僅騰訊網轉載10小時後就有1000多條評論。
  網友“超超”的留言引來300多人“點贊”。他說,“一群年輕人不顧老人眼光,一群老人不顧年輕人眼光,其實都是同樣的配方。”
  網友“跑步減肥”則評論這種“以噪制噪”的行為就像七傷拳:“傷心傷肺傷肝傷脾傷腎,而且傷人傷己。明明有理在先,如今卻自損八百。”
  有讀者反映,既要跳“廣場舞”,又不想擾民,為何不試試濟南做法?據悉,在山東濟南道德街道新世界陽光花園小區,這裡的大媽跳廣場舞時,都戴著一個大大的無線耳麥。除了大媽們整齊有節奏的踏地聲外,現場聽不到任何音樂伴奏聲。
  見習記者 葉臨風
  記者手記
  “文明病”的文明療法
  在採訪中,記者認識了一位80多歲的退休幹部。他愛拉著老伴,準時準點地去跳廣場舞。問及原因,他回答:“子女不常在身邊。”
  這樣寫,並不是要拉偏架,想給翩翩起舞的大叔大媽拉一點同情分,而是要藉此說明,廣場舞擾民的背後,隱藏著一些深層次的原因,它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文明病”,簡單粗暴的治療方法未必會奏效。
  就在有關各方為解決這一問題開動腦筋之際,記者不禁想起在香港旅游時看見的一幕:在深夜11時乘坐大巴時,一名老奶奶背著雙肩包噌噌地上了二層,一問竟是獨自去澳門兩日游的;白天,路上到處是穿著運動服的老人,從社區跑出去,跑向四面八方。這從另一側面說明,解決這個問題,除了相關部門的管理舉措外,還要改變文化配套設施的匱乏和滯後。見習記者 葉臨風
(編輯:SN08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s97zshq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